專欄 | 幣圈的本質是賭,下一個賽道是看清這點的人
%20(1).png)
以我這幾年的觀察來說,幣圈的下一波賽道不是AI,不是ZK,不是DePIN,也不是什麼新Layer 2,而是最原始、最真實、也最赤裸的東西——賭。
這不是譁眾取寵,而是我觀察了這幾年所有「牛市→泡沫→退潮」循環後,逐漸確認的一個結論。你可以用技術語言去包裝它,可以說DeFi是金融創新、GameFi是娛樂化代幣經濟、Meme是社羣驅動的價值再造。但無論你用多少詞彙包裝,一旦把收益模式拆開來看,它其實都是在下注——這代幣會不會漲?這項目會不會成功?我這把梭哈能不能翻十倍?這些不是投資邏輯,而是賭徒邏輯。
那麼,誰真正順著這個邏輯做到極致?答案不是什麼頂級DeFi協議,也不是哪個新公鏈,而是——Stake.com。
當 Meme 幣都變成 Pump.fun,賭局其實已經換人做莊
過去幾年,我們看過無數題材輪動。從2017的ICO、2020的DeFi、2021的GameFi、2023的Meme幣。但這些看似不同的熱潮,其實都在循環重演同一個人性底層驅動——賭。
Meme幣爆發那年,很多人以為社羣驅動會帶來新的價值邏輯,但到今年Pump.fun橫空出世,誰都能一鍵發幣、製造故事,這其實就像是賭場大門完全開放,人人都能發牌開桌。這不是創新,這是泡沫尾聲。
當大家都還在找下一個「新題材」時,我認為更該問的是:什麼邏輯能不被潮水帶走?
答案就是「賭」。而真正賺到錢的人,不是講故事的人,而是設局的莊家。
Binance:賭場的建築師,卻也活得最辛苦的創新者
幣安是我最尊敬的公司之一,它幾乎參與了幣圈每一個重要賽道的打造:中心化交易所、Launchpad、BNB Smart Chain、穩定幣、DeFi、NFT、質押服務、合約槓桿,樣樣都有涉獵。而它也曾是幣圈營收之王:
2021年幣安營收高達約 200 億美元,估計淨利潤達 75 億美元;
2022年收入仍達約 120 億美元,在熊市中表現出強大韌性;
即使2023年監管壓力升高,營收估計也仍有約 79 億美元。
這樣的成績,來自於對整個幣圈「下注行為」的服務能力——幣安不是賭徒,但它搭了最大的賭桌,提供最快的出入金、最多樣的槓桿與產品、最熱的Launchpad打新渠道。它不下注,但讓所有人都能下注。
然而,代價也是沉重的。幣安這幾年不斷與全球監管機構交手,從英國、歐洲到美國,CFTC、SEC、FATF樣樣來。2023年更直接與美國司法部達成和解,付出 超過40億美元罰款,CZ本人也因此辭去執行長一職。
說穿了,幣安在扮演一個努力合法化的「未來賭場建築師」,但它活得很辛苦。它不斷創新,也不斷收拾新領域帶來的監管風險。
Stake.com:不講故事,只做賭局的莊家
相比之下,Stake.com的思路就簡單粗暴得多——我就是賭場,而且我讓你用比特幣、ETH來賭。
Stake.com 於2017年成立,創辦人是兩位當時只有20出頭的年輕人 Ed Craven 和 Bijan Tehrani。他們早年從Primedice這種簡單的擲骰子遊戲起家,最終打造出全球最大的加密賭博平臺之一。Stake.com 不用做鏈、不發幣、不搞DAO,也沒什麼複雜的白皮書或代幣經濟模型——只有一件事:讓用戶賭,莊家抽水。
但你看它的成績單:
2022年博彩毛利(GGR)達 26 億美元;
2024年估計營收突破 47 億美元,年增近 80%;
澳洲母公司 Easygo 利潤達 2億美元以上;
據估計,全球 2%~4% 的比特幣交易量與 Stake 有關。
而這些數字的背後,幾乎看不到監管官司、也沒有高層內鬥、代幣歸零。它就像一臺穩定輸出的賭博機器。
更關鍵的是,Stake.com 承認幣圈是賭局,並選擇當莊家,而不是講夢想的人。
包裝過的賭 vs 坦白的賭,本質沒變
你以為幣圈是在顛覆金融?其實是用新工具賭一場老遊戲。
幣安代表的是「包裝過的賭」:每一次創新,其實都是讓人賭得更多、更方便、更多元;Stake.com則是「坦白的賭」:它不遮掩,直接把舞臺搭好,讓你下注、讓它抽水。
兩者都是賺錢機器,但Stake沒有那麼辛苦,也沒有那麼虛構。它認真面對人性,也因為這樣,贏得比你想像的更多。